協作式辦公室和社交網路給辦公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人們工作時更容易分心了。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博士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在《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一書中,分析了人們在工作場所分心的三個原因:
- 工作時分心會帶來成本,深度工作可以提升價值,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但這些或妨害或有益工作的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很難去精確度量。(因為資訊太多,人們沒法處理太多的資訊)
書中以前大西洋傳媒(Atlantic Media)CTO湯姆·科克倫(Tom Cochran)所做的個人實驗為例,2012年,科克倫開始對自己花在電子郵件上的時間感到不安,為了量化這種不安,他開始計算自己每天花了多少時間處理郵件,答案是一個半小時。這個簡單的統計讓科克倫開始思考,整個大西洋傳媒的員工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去傳輸資訊,而不是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紐波特認為,任何企業都很難對抗趨勢的變化,比如協作辦公和內部大量的即時通訊消息,“在這種趨勢中,深度工作似乎特別脆弱。”
- 工作時人們期待自己發出資訊後立刻得到回饋,很多職場專業人士都認為收到郵件後一小時內回復很重要。(就好像在社交平台想收到讚的感覺)
在紐波特看來,這種線上文化之所以盛行,是因為比較容易。當你處理問題時,能夠立刻得到回復,那工作自然會比較順利;時刻線上也讓你的社交軟體或收件箱來管理你的一天:迅速回復最新的郵件,即使其他事情堆在旁邊,卻一直感覺自己很有生產力。
- 原因就是以忙碌代表生產力。
很多知識工作者想證明自己在團隊中的生產力,但又沒有明確的指標可以證明自己工作的價值,於是他們的做法就變成了,用明顯可見的方式做很多事。比如,隨時都在收發郵件,安排時間參加會議,在社交軟體上幾秒鐘內回復消息等等。所有這些行為都能讓人覺得你很忙。“如果你以忙碌代表生產力,那麼這些行為對說服自己和別人相信你很稱職可能很重要。” 雅虎前CEO瑪麗莎·梅耶爾就曾對員工說過:“如果我看不到你忙碌,我就假設你沒有生產力。”紐波特認為這種觀念過時了,知識工作不像生產流水線,而且從資訊中摘出價值是一種與忙碌不相干、不能用忙碌證明的活動。 他以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亞當·格蘭特為例,格蘭特經常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專心寫論文,這種行為與公開的忙碌恰恰相反,“如果格蘭特為雅虎工作,梅耶爾可能會開除他。”
總結以上工作分心是目前工作電腦化,資訊太爆炸所致。要專注,就要了解電腦對我們大腦的影響,詳看拙文用電腦做筆記真的好嗎
知識整理系列是來自我從別人的文章上整理的出來的,加入上自己的心得而成的文章。
今次的原文來自得到APP
喜歡有關成功,效率的文章的作者可以看看這個APP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