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知識整理]電腦VS人腦 真的讀得好? 電腦閱讀研究

近年好多人都轉用IPAD等電子器材看書,所以很多大商家轉而投資電子閱讀市場。連我最愛看的文化讀物「readit悅閱」以及「讀書好」都因為商家轉而支持電子市場而失去資金,最後導致停刊。

其實,電子閱讀是很方便,但電子閱讀的效果是否比好。這個是我從大學一直在問的問題。好多實驗都認為用手做好比較好,例如:「你還在用筆電做筆記嗎?研究勸你用手寫」。其實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

但為甚麼直至我找到這篇文章The reading Brain in the Digital Age: The Science of Paper VS Screen」這篇文章道出了幾個重點我認為相當有說服力

1. 根據腦科學,人類的大腦設計本身不是用來處理文字的。
這可以解釋為甚麼人類出現了那麽久才發現了文字。文字出現後,人類的大腦為了駕馭文字,由於利用人類的空間感去辨認文字。所以當時回憶起書上的內容時,你會先記得該文字出現在書的哪一頁,左邊,上面,或是右邊。 

因此,紙本書是一頁一頁翻的。把書本打開又可以分為左右上下不同的部份,這有助人們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然而電子書的翻頁是重刷屏幕,字體重原地消失再出現重的文字。所以內容都在同一個位置出現,這反而阻礙了記憶。

2. 根據認知發展心理學,人類的濳意識判通電腦或電子產品不是用來學習的,而且可以隨時看,所以沒有專注長期使用電腦學習。
因為目前大部份的人一出生時電腦尚未及或是電腦仍都用於學習的用途,所以他們自小都是用紙本書學習的,這個濳意識已經植根在腦袋中。所以要重新適應利用電腦學習。所以有些人看書永遠可以看很久,但一用電腦看文字不夠十分鐘就很容易跳到打機,煲劇的頁面。不過,這個濳意識對於00後的影響則有待研究,不竟他們一出世就會接觸電子產品了。

3.學習是靠感觀登錄的。
看紙本書時不是利用了視感,還有觸覺(翻書的手感,寫筆記的手感)及以聽覺(翻書的聲音),此等多元學習有助記憶。而紙本書易於綜整筆記有亦有助於知識的內化。但這些多元觀感的運用都難於電子閱讀器上做到。

4. 電子閱讀的模式佔用了部份工作記憶,減低了效率。
實驗証明在用一閱讀測驗中,利用電腦完成測驗的人成績比較差的原因在於找尋文字的位置變得更困,所以佔用了更多精力,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理解文章。這個論點與我早前看的研究不謀而合。該研究指出,電子顥示屏在閃屏得現象使眼球需要更多的精神穩定及處理映像。佔用了大腦的精力,阻礙了理解及記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港人去台灣讀書承唔承認?

  好多人問我台灣讀書,是否會獲得香港認可的問題,作為過來人我可以分享一下經驗。 1.           政府的承認 在台灣畢業後可以到 香港學術及職業 資歷評審 局(評審局)評審學歷,程序可以參考這個網址( https://www.hkcaavq.edu.hk/zh/services/assessment/individual-qualifications ) 基本上只要評審局承認就等於得到大學學歷,可以以大學的職位申請政府工。雖然評審局指出: 現時台灣學歷的本港學術認證均由本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局)評估,過去 5 年,每年平均 9 成個案均被評為與香港水平相若 但我認為是要確定學歷會被政府認定,還是要讀一些有名的大學:  以下有些大學可以比你們參考 : 一線的大學          i.             國立台灣大學         ii.             國立台灣政治大學        iii.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iv.             國立台灣清華大學         v.         ...

港人去台灣諗大學值不值得?(一)

  應不應該去台灣讀大學,就看你要讀甚麼科系,以及會否回港工作。一般來說台灣畢業的大學生回港後大多數都不及在香港畢業的大學生,原因如下: 1.           台灣的大學質素參差。台灣投放於教育的資金比例比香港低,但大學的數量又要,且又要兼顧國家重點的大學在國際上的學術水平。自然沒法顧某些大學。想了解台灣的大學的在香港的認受性問題可以看< 港人去台灣讀書承唔承認? > 2.           語文劣勢。香港的普通話是依照內地的標準,所以會把台灣國語評為不合乎標準,即是你的國語說的再好,在普通話水平試中你依然會得到一個很普通的分數。其次,在香港打工或進修都需要擁有中高水平的英語。但台灣的英文(除了英文系畢業生)依然停留在偏低的水平,別人在香港讀大學練了 4 年英文,「爛船都有三分釘」,你在台灣讀書,英文根本上不需要,連外國人問路都是用中文,白白錯失了 4 年練習英文的機會。 3.           僱主對台灣的大學並不熟悉,台灣的升學輔導支援又不如香港。僱主對台灣的大學並不熟悉,導致他會以你的公開考試台灣的升學輔導成績來評估你,即使你在大學有拿過奬學金,或是有教授願意做你的諮詢人(學術界例外),因為他們懶得花時間求証。加上早十年在台灣讀大學的港人不多,台灣升學的老師,澳門的學長姐也不曉得如何提供資訊,而香港老一輩的學長姐,老實說,真的不會很用心幫你。 4.           台灣制度與香港制度的不同。以致有很多學系讀完不能回港立即執業。就老師的專業資格為例 。台灣的國文科多讀新詩,散文,學習文章寫作的技巧,文章的意境,有點像香港的中國文學科。香港的中文科應用性比較高,多為實用文,論說文。 所以去台灣讀書一定要選對的科系,例如職業治療在香港很渴市,但是在香港讀可能要很貴。但如果在台灣讀這科,回港又會被承認,而且又便宜,的確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資料來源自東方(http...

廣東話特色二(續

雙音的例子如下 咕𠱸(cushion)   梳化(sofa)  沙律(salad)  的士(taxi)  巴士(bus) 芝士(cheese)   多士(toast)貼士(tips)  花臣(fashion)   菲林(Film)    拖肥(toffee)   窩輪(Warrants)孖展(Margin)冧把(number)  威也(wire) 啫喱(jelly)   柯打(order)   摩打(motor)  梳打(soda) 沙展 (Margin)啤令(bearing)   士啤(spare) 從以上的英文可以歸納出 音譯英文常用的字詞 xi,s,se 等音會以士代替,而且士的本音(si6)會有所改變 da,tor,der等音會以打代替,而且打的本音(daa2)會有所改變,改為(daa1) 有些字的讀音會因為配合該詞語的英文原音而改變 「化」的正音是「faa3」,但在「梳化」中要變調為「faa2」 「古」的正音是「股gu2」,但在「朱古力」中要變調為「孤gu1」 「力」的正音是「歷lik6」,但在「朱古力」中要變調為「礫lik1」 還有菲林的「林」(本音為lam4),花臣的「臣」(本音為san4) 而除了英譯中外,廣東話也有中譯英,中譯英的廣東話又可以分為兩種 音譯感嘆詞,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香港人懶寫或打中文原字,故以英文音譯代替 啦-> la 呀-> ar   架-> ga 音譯難寫的中文字,主要是因為廣東話有這個音,但書寫中文很少見,所以不是人人都知道正字的寫法,或者根本沒有這個字.為了快速地以文字表達,就利用英文音譯(因為大部分香港人沒有學注意,漢語拼音及羅馬拼音)常見者有 up-> 噏 hea -> 「 迆 迤 」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