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過自言自語的經歷,就算沒說出口,也有過在心裡和自己說話的時候。那為什麼人要進行這種自我對話呢?得到訂閱專欄“馬徐駿·世界名刊速讀”介紹了《科學美國人》8月的一篇文章《人為什麼要自言自語》(Talking to Ourselves)。這篇文章的作者查理斯·費尼霍夫(Charles
Fernyhough)是杜倫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兒童發展和記憶。
文章說,人們和自己的交流,可以分成有聲和無聲兩種,有聲就是自言自語,說出聲來;無聲就是“內部語言”,在大腦中對話,不出聲。這種在腦子裡跟自己說話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內部語言(inner speech)。
內部語言這個詞的創造者,是俄羅斯心理學的關鍵人物利維·維穀斯基(Lev
Vygotsky)。 維穀斯基認為,人類的內部語言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維與想法。內部語言最開始表現為自言自語,當一個人的心智足夠成熟了,自言自語會逐漸內在化,轉化成內部語言。
內部語言的第一個作用,是幫人們管理、調節自己的行為。維穀斯基曾經做過關于兒童畫畫的實驗,小孩在畫畫的時候會自言自語說:“哪有鉛筆?我要一支藍鉛筆。”當他發現沒有藍鉛筆的時候,如果是心智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小孩,會繼續跟自己說:“現在沒有不要緊,我可以先用紅鉛筆畫。”這個小孩就是在用自言自語的方式,調節自己的行為。當兒童的心智越來越成熟之後,這個過程就會內在化,不需要非得出聲,也就變成了在腦海裡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形成了內部語言。這就是心智成熟的表現。
內部語言的第二個作用,是幫我們學習新技能。文章說,當你還不能熟練掌握一種新方法的時候,你可以邊做邊講,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說出來,這樣可以幫助你理清思路,更快地掌握新方法。
內部語言的第三個作用,是讓人更有創意。文章說,在你需要創意的時候,可以在腦海中設立兩個小人,一個負責提想法,另一個負責不斷地問:“為什麼?”“還有更好的想法麼?”“還有別的方法麼?”或者讓心中的兩個小人打擂臺,每個小人提一個想法,彼此說服,看誰能獲得最後的勝利。這些都可以激發你的創意,讓你的想法更加多元化文章來源自得到APP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