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7的文章

[轉貼]心理:人為什麼要自言自語

很多人都有過自言自語的經歷,就算沒說出口,也有過在心裡和自己說話的時候。那為什麼人要進行這種自我對話呢?得到訂閱專欄 “ 馬徐駿 · 世界名刊速讀 ” 介紹了《科學美國人》 8 月的一篇文章《人為什麼要自言自語》( Talking to Ourselves )。這篇文章的作者查理斯 · 費尼霍夫( Charles Fernyhough )是杜倫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兒童發展和記憶。 文章說,人們和自己的交流,可以分成有聲和無聲兩種,有聲就是自言自語,說出聲來;無聲就是 “ 內部語言 ” ,在大腦中對話,不出聲。這種在腦子裡跟自己說話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內部語言( inner speech )。 內部語言這個詞的創造者,是俄羅斯心理學的關鍵人物利維 · 維穀斯基( Lev Vygotsky )。 維穀斯基認為,人類的內部語言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維與想法。內部語言最開始表現為自言自語,當一個人的心智足夠成熟了,自言自語會逐漸內在化,轉化成內部語言。 內部語言的第一個作用,是幫人們管理、調節自己的行為。維穀斯基曾經做過關于兒童畫畫的實驗,小孩在畫畫的時候會自言自語說: “ 哪有鉛筆?我要一支藍鉛筆。 ” 當他發現沒有藍鉛筆的時候,如果是心智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小孩,會繼續跟自己說: “ 現在沒有不要緊,我可以先用紅鉛筆畫。 ” 這個小孩就是在用自言自語的方式,調節自己的行為。當兒童的心智越來越成熟之後,這個過程就會內在化,不需要非得出聲,也就變成了在腦海裡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形成了內部語言。這就是心智成熟的表現。 內部語言的第二個作用,是幫我們學習新技能。文章說,當你還不能熟練掌握一種新方法的時候,你可以邊做邊講,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說出來,這樣可以幫助你理清思路,更快地掌握新方法。 內部語言的第三個作用,是讓人更有創意。文章說,在你需要創意的時候,可以在腦海中設立兩個小人,一個負責提想法,另一個負責不斷地問: “ 為什麼? ”“ 還有更好的想法麼? ”“ 還有別的方法麼? ” 或者讓心中的兩個小人打擂臺,每個小人提一個想法,彼此說服,看誰能獲得最後的勝利。這些都可以激發你的創意,讓你的想法更加多元化 文章來源自得到APP

論中介的必要性

隨着互聯網日益發達,上網買東西乎不需要通過中介。在網上論壇先發問,再到谷歌搜尋一下別人的心得,再買就好了。雖然保栢,安諾信託等公司都可以網上投保,但我應為保險等長遠而大型的投資還是找中介好。 1.           中介費有法律約束   中介受法律約束,他給予的資訊必需準確無誤,不然你可以提告。這免去了很多因資訊不正確而導致決策錯誤的機會。我上年找房子的時候,就曾經利用 APP 來找,有些廣告說是業主刊登的,不用付中介費用,結果沒想到自己心儀的房子原來是凶宅,還差點搬進去哩! 2.           用中介比較效率   中介對相關的條款及條文都很熟悉,而且隨時(當然不要在半夜打擾人家)都可以聯絡,有時候當你想到一個問題,就可以利用短訊查詢,快而準確。有時候當你不曉得自己要查詢甚麼時,也可以直接陳述自己的情況,一個好的中介一定會給的滿意的答案,有時候更可以額外獲的新知識。 3.           有些中介可以代表多間公司   「買花讚花香」很多時候一個中介代表公司,多數會推介自己公司的計劃。但近來發現有些中介可以代表過百間財務公司,你向他查詢計劃時,他都能比對各間不用公司,找到最好的符合你要求的計劃,而且中介費不貴。

諗甚麼好?不用惱!

中學的課程不外乎,文理工商4種,學科加起來不25。但大學的學科有超過30種,而且有逐漸增加之勢。中學接觸的科目不多,在幾個月內要選定讀哪一科,難免會心煩意亂。在我選課的時候,就有聽聞如果想不到諗甚麼時,可以選語言,但我少時自詡有無限青春,沒有詳細考慮所以諗了歷史。雖然我也不後悔,但回想起來,如果自己可以諗大學時也培養自己的語文技能,畢業後的職途可以更康莊了。 1.          任何職業需要好語文力能力   專業的工種都需要良的語文能力,教授需要學外語與不同國籍的學者交流,完善他的研究。專業人士需要學英文來考國際認可的牌照。創科企業的外語人才來取得全球先進發明的第一手資訊。有些職業雖然入職時不要求強力的外語能力,但若晉升到某個位置時,還是不得不培養外語能力。 2.          任何國家都需要好的語文人才   踏入二十一世紀,一個人的會不會一生都待在一個國家都不得而知。有人會到國外升學,有人會工作假期,有人會移民。各國都對語文好的人才來者不拒。例如 ALLEX Foundation 吸納通曉中文的人才,讓他們教外國人中文,並給予他們奬學金,幫補他們在歐美地區的學費。例如台灣僑生留台的 評點制度 ,就要求僑生具備國語以外的外語能力。 3.          有助多維思考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歷史的結晶。了解一地的語言,就能了解其歷史文化,提升文化智商。這樣才能與外國人相處時不會鬧出大笑話。說到這裡,我在台灣的日子,的確出現了很多文化衝突的事情,這點之後也會再作文章道明,好等大家不會再行冤枉路。 另外語文亦助左右腦的靈活思考增長智慧,這點早在 TED TALK 已有論述。更有研究指出學多種語言使人觀察力,執行力更強。 4.          有助於健康 根據作者Jeffrey Kluger在TIME雜誌上面發表的研究結果,學習第二外語或是多種語言這類型大腦靈活性的活動可以幫助我們對抗癡呆,如阿茲罕默症和其他跟腦部相關的疾病。

提升記憶的三個建議

近來看了一篇文章《 can you get total recall 》 , 文中指出要先提升記憶就要先了解一下大腦的運作 : 1.           連結 連結就是為新的知識下 TAG 。越大的東西越不易被風吹走。記憶也是一樣,只要把知識與自己的記憶,情感作繫在一起,東西就不易忘記。作學習新事物時,讀者可以多問自己一些問題。例如這個新知識怎樣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個新知識可以怎樣幫助自己?這個知識可以創作甚麼嗎?  2.           總結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的研究指出每晚能用 15 分鐘總結所學的人 , 他們的學習成果比其他人高出 22 . 8% 。 3.           不要令語句過於流暢 人的大腦懶於記憶,尤其是越流暢,越容易記憶的東西。所以要把筆記寫的不要太順暢,令大腦要費神記憶,不至容易流失。 雖然對最後一項有點懷疑,但這個文章是教育機構發表,所以我沒有特別刪減。不過我正計劃試試這個方法,請期待。

網賺大比拼之一- 網上填問卷比較toluna /global test market

global test market toluna 問卷開放 相對長,收到通告 1 星期內可填 相對短,有時收到通知後 3 小時再按入去已經額滿或沒法填 問卷頻率 較密,平均一日有一份問卷,一週總會有 1-2 份問卷是你符合資格填寫的 較疏,一週會有 1-2 份問卷,但你不一定合資格填寫  回報 相對低, 15 分鐘填完的問卷折合港幣才 8 元 相對高, 15 分鐘填完的問卷折合港幣 11 元 問卷完作後的審查制度 相對簡單,基本上填完問卷一天後帳號就會收到積分 相對嚴格,填完問卷約一星期才會收到積分,有時不一定會收到 其他回報 如果發現你不符合填寫問題的資格,公司會送 8000 次抽獎機會(其實沒有用,因為人人都有多抽獎機會,所以中奬機會極微) 如果發現你不符合填寫問題的資格,公司會送 200 積分 積分換領 每 375 積分會有 30 元 每 20000 積分會 50 元 ,亦可換抽獎卷,抽獎奬品有時會是智能手機,但沒有中過奬 回報形式 Paypal, 超市 , APPLE 優惠卷 Paypal, 超市優惠卷 網站提供其他賺錢方法 沒有 1.           試用產品(申請過,但沒有下文) 2.           每週小活動,例如為一張相片設計對白,公司會抽出參與的幸運兒奬 1000 積分 3.           最積極會員會奬 10000 積分 4.           手機填問卷會每份問卷會有多 500 積分 5.           參與研討會,內容邀請,據說會有 500 港幣的報酬,只公司內部邀請的,我從未被邀請過,有一次被邀再跟大家分享。 這個是我 2 年來的心得,總結是網上填問卷這種網賺的收入很雞肋,如果你是台灣人或學生這種收入尚算可以,但如果你是出來打工的香港人,我還是建議你兼職或進修好了。 另外,我近日發現了新的填問卷公司(市調研及 opinion v

[轉貼] 你的臉出賣了你的階級?

一般來說人們會通過衣著、行為舉止等資訊,來判斷他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一篇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 通過上面那些線索,只要看臉,就能判斷一個人所處社會階級。 這篇報告的作者尼古拉斯 · 羅爾( Nicholas Rule )是自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認為人會通過看臉來猜測別人的生活狀況。 研究人員找來了 81 名大學生,讓他們觀察 80 個白人男性和 80 個白人女性的照片。這些照片來自美國的約會網站,照片上的人年齡在 18-35 歲之間。實驗人員抹去了照片人物臉部的所有提示性資訊,比如紋身等痕跡,然後把照片裁剪成同樣尺寸,並且全都處理成了黑白色調。更重要的是,這些照片中的人,有一半的人年收入高於 15 萬美元(研究者將其歸屬為上層階級),另一半的人年收入低於 3.5 萬美元(研究者將其歸屬為下層階級)。然後,研究人員讓大學生看這些照片,判斷照片裡的人的收入情況。結果大學生判斷的正確率高達 68% ,遠高於將照片隨機分組的概率。為了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又做了另一次實驗,他們單獨摘出了照片中的某些可能透露收入狀況的面部區域。 實驗結果證明,最能顯示人收入的器官是嘴,其次是眼睛。羅爾教授說,人在微笑或者做出其他積極的表情的時候,用到最多的就是嘴。眼睛也是一樣,人微笑多了,眼角會有魚尾紋,這也能透露你過去的幸福程度。但他們最後發現,相比於某個器官,整張臉流露出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生活一直比較幸福,即使這個人在沒有表情的時候,看上去也會更快樂一些。而人們一直都認為,高收入人群往往都比低收入人群生活得更開心,壓力更小。這就是上面大學生做出判斷的原因。 為了進一步證明兩者的關係,研究人員讓另一組志願者觀看了一組微笑表情的人臉照片。相比於上次觀察無表情照片的實驗結果,這次志願者的正確率變低了。研究人員因此總結出,只要你的表現得快樂,別人就很難從你的表情判斷你的社會階級。因為快樂的表情會蓋過其他的痕跡。 資料來源自 得到APP

新研究:音樂可以幫助專注?

  平日諗書的時候都愛聽音樂,一方面耳機可以隔掉外來的聲音,營造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另一方面音樂減少了我放空的時間。而事實上神經學助理教授、約翰·霍普金斯音樂與醫學中心聯合創始人兼聯席主任亞歷山大·潘特爾雅特(音譯)(Alexander Pantelyat)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也證實了這個說法,但指出不是每一種音樂都合適的。   亞歷山大教授表示, 如果你喜歡某一類音樂,你在聽這類音樂的時候,會比聽你不喜歡的音樂更容易專注。比如,如果一個人喜歡聽重金屬音樂,那這個人可能在聽重金屬的時候更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如果你聽的音樂是有歌詞的,就有可能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因為歌詞會啟動大腦中處理語言的區域,這可能會轉移人的注意力,或者增加大腦的注意力負荷。     我想歌詞之所以會分散注意力是因為慣性。我們慣性那到語言就要思考,作出回應。例如,媽媽叫你,你要回應。那到歌詞,想到其中的感情等。但其實只要其中的歌詞不是自己熟悉的語言,或母語,這種干擾就會相對降低。例如我的母語是廣東話,所以我廣東語的歌詞一定會引發我對歌詞的聯想,所以我諗書時只會聽國語或英語歌曲。另外,平常諗書沒有聽歌的朋友一開始一定會不適應,這是正常的。但以我為例,我中學用了20分鐘就適應了,並且往後的日子只要一聽歌都能專心諗書,所以很鼓勵大家試試。   除了諗書以外,做其他事情時音樂都可以幫助專注,尢其是我最厭惡的家務。           此文會於gigacircle網誌同步更新。